展覽資訊

聯絡資訊

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|將喜歡的事情變成生活  

Campobag陳小麥

Campobag是紮地在台灣的手創組織,它的發展如同任何在台灣發展的手創品牌一樣,開始是被熱情所啟發、經過了一連串的苦痛和快樂,不斷地自我審查抑或自我懷疑、自我鼓勵,最終發展成自己喜歡的樣子。問起Campobag的主事者陳小麥對她自身而言「何謂喜歡的事情」,她用她十多年的經驗理出了兩種「喜歡」:喜歡分兩種層次,有一種喜歡是很單純、表面的;但另一種喜歡是加了熱情在裡面,是本能,是自發性、是沈溺的,這種喜歡有點義無反顧,所以當達成後格外有成就感。

早年的她,並非明確地知道自己的「喜歡」是什麼模樣,她笑道:『可能是好奇心比別人多吧,刻意地將自己放在可以無限嘗試的狀態下,所以大學的時候是非常喜歡打工的,想透過一份一份的工作去了解喜歡的事情是怎麼運作,像是我很喜歡吃麥當勞,大學就矢志(笑)到麥當勞打工,我要吃到膩為止。』

但其實打工對於陳小麥而言,並非只是一份生存的經濟來源,她堅定地認為,就是有著大學時代瘋狂的打工經驗,把自己的喜歡去蕪存菁後,才有可能有現在的Campobag。

打工經歷包含了星巴克、麥當勞、電視台企劃、展場showgirl主持,無數個工作的學習經驗,最後來到大四時加入朋友組織的手創團隊Campo。陳小麥說:『到了campo才是我真正覺得,啊,這真的是我喜歡的。好像怎麼做都不會膩。』

一開始的Campo以一卡皮箱為營,結集了一些手創愛好者開始擺攤,這樣的日子對陳小麥來說是無與倫比的回憶,透過擺攤她看見了手創者閃閃發光的樣子,每個人用專長或風格展現自我,她切實地感受到了存在感。爾後,Campo因為團隊對未來模糊而解散,這時的她也陷入了困惑,難道是該依附著世俗價值回到正規的工作上,抑或堅持自己的喜愛。選擇進入了正式一點的工作一年後,卻時不時地被那樣的生活召喚著,也因此,她毅然地決定把Campo獨立接下來,正式成立公司。

陳小麥回想一開始的創業,其實完全沒有快樂的成分存在,一個人撐著一家公司2年,什麼都需要從零學習,包括:會計、經營、企劃、開發、執行。甫大學剛畢業的她,發現以打工累積的根本稱不上什麼專業,什麼事情都變得極具挑。苦行了一段時間後,公司終於加入了有力的夥伴,漸漸地又出現了許多轉變的契機,包括擴張到海外、重新訂定公司方向成為現在的「Campobag」,到了今年正式地開啟了第一屆以「手創品牌」為主的國際大型展會,這些工作藍圖的堆疊,無疑是以陳小麥口中不斷提及的「這是我想做的事」作為深厚的基底。

「喜歡的生活」沒有那麼簡易,陳小麥也很明確地知道光靠喜歡是不行的。因此,學習、選擇、堅持,這是她建構的生活所使用的方法,回想過去這十多年來的生活,她認為「沒有過去的青澀哪會有現在的成熟。」,她的行徑也反照著無數手創品牌的心路歷程,「變」的過程是必要的。她舉了跟著她們一同奔走過一段時間的詩人許赫,這位中年大叔原本有著資策會的工作,人人稱羨的好頭路,幾次擺攤販售自己的詩集後,毅然決然地辭職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「心波力書店」,許赫曾經就對小麥說:『如果在他40歲時沒有做這件事,他到60歲的時候一定也會想著要做這件事。』而陳小麥就是這樣認為,生活不可以只是空想,這是他從手創者身上反覆應證到的,如果不投身於「變」,怎麼會知道自己想要的、喜歡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?

台灣的手創品牌蓬勃,陳小麥這十多年親身參與。她目睹著許多人從「喜歡」這個初衷開始,卻不得其法,無法和她一樣把喜歡的點滴變成生活,當然主要因素是整體環境與市場的不健全。在產業鍊尚未完善堅固前,內心的她認同著淘汰是會發生的。不樂見於此,所以更加全面的支持著他們,包含購買手創者的包包、穿他們設計的衣服、去看他們導的戲。她也赫然發現,不知不覺中「手創品牌」佔據了她的日常,這才是真正生活的樣貌。因此,亞洲手創展展會的目的,也從這裡歸納出來,她希望讓這些手創品牌從「非必需品」真正變成「必需品」,除了支撐手創者的生活外,也可以進入到一般民眾的生活。這才是這些商品真正搭建生活的主要存在價值。

採訪過程當中,陳小麥依舊眼神熠熠地表示,這個產業還有好多需要努力的,每天都有好多的事情可以去努力、去嘗試,因此,藉由第一屆的亞洲手創展,除了奮力地用Campobag的力量與資源搭建一個舞台,陳小麥更要和許多想投身於此列的年輕朋友傳授心法:「你還年輕、一起嘗試吧。」

發表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